比亚迪在全球“全面扩张”,分析师称其不会进入美国市场
比亚迪在全球“全面扩张”,分析师称其不会进入美国市场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对特斯拉和比亚迪进行对比,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有比亚迪约6%的股份。我认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因为这有助于投资者了解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未来增长,目前特斯拉三分之一的电动汽车销量来自中国。此外,投资者可以定量比较两家领先电动汽车公司的业绩。
(相关资料图)
股票价格
特斯拉目前的股价为279.82美元,年初至今上涨了159%,而比亚迪公司的股价今年迄今上涨了31%。作为参考,标普500指数今年迄今上涨了17%。
自2023年初以来,由于第二季度交付量和产量强于预期,以及宏观经济不断改善(通胀下降、美联储暂停加息),特斯拉的股价出现了惊人的跃升。
销售记录
2011财年,埃隆•马斯克想当然地否认比亚迪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5月23日,马斯克却不得不承认比亚迪的电动汽车非常有竞争力。下面我将重点比较特斯拉和比亚迪的销售业绩。这两家公司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上都遥遥领先,而今年第二季度的销售记录也巩固了这两家公司的地位。
2023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在全球交付了466140辆汽车(同比增长70%),超出了华尔街的预期。其中,包括在中国销售的15.5万辆汽车。而比亚迪在中国销售了700244辆全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也是比亚迪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季度。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年度《全球电动汽车展望Global Electric Vehicle Outlook》,把目光扩大到全球,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000万辆;电动汽车占整个汽车市场的份额已从2020年的4%左右上升到2022年的14%,并将在2023年进一步增加到18%;大多数电动汽车销售集中在三个市场,其中包括中国(60%)、欧洲和美国,到2030年,中国、欧盟和美国的电动汽车总销量的平均份额将上升到60%左右。
特斯拉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约为10%,而比亚迪为40%。也就是说,考虑到电动汽车的低渗透率,未来几年这两家领导者都可以抓住大量的机会。
此外,特斯拉电动汽车在欧盟汽车市场的份额正在呈现同比和环比的稳步增长。对于比亚迪来说,尽管该公司正处于“全面扩张”阶段,但其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可能仍处于初始阶段。
与此同时,特斯拉电动汽车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超过60%。尽管我们知道特斯拉的市场份额在未来几年可能会下降(美国银行分析师估计,到2026年,特斯拉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将降至18%),但比亚迪似乎无意进入美国市场。
在我看来,中国市场已经出现了非常强劲的复苏迹象,电动汽车需求呈上升趋势。在未来,这两家电动汽车巨头将继续抓住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并且将受益于长期的市场转变。对于这两家公司来说,竞争并不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尤其是在比亚迪无意进入美国市场的情况下。
财务业绩
下面再来看看主要关注财务情况。
比亚迪在2022财年的收入增长率约为特斯拉收入增长率的2倍,这意味着如果增长势头继续下去,比亚迪应该能够赶上特斯拉。值得注意的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亚迪总收入的77%。
虽然比亚迪的收入与特斯拉接近,但比亚迪的净利润不到特斯拉的20%。这意味着特斯拉的定价权和成本管理是同类公司中最好的。
特斯拉强劲的盈利能力应该能支持该公司继续投资于创新,并保持灵活性。
2022财年,特斯拉的毛利率为25.6%,而比亚迪2022财年的毛利率为17%。这在2022财年产生了约70亿美元的利润差异。特斯拉更好的毛利率可以归功于该公司更好的定价能力、产品组合以及成功的垂直整合。
此外,比亚迪16.1%的ROA(资产回报率)看起来不错,但特斯拉33.5%的ROA更令人印象深刻。
从2017财年到22财年,特斯拉和比亚迪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两家公司都证明了规模化生产和销售电动汽车的成功。
领导者
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是,我想指出两家公司理念之间的根本区别。特斯拉多年来一直倡导和测试FSD(全自动驾驶),而比亚迪则较为保守。
特斯拉在2010年10月首次推出了FSD测试版,这一功能使特斯拉汽车能够在大多数驾驶场景中实现自动驾驶。埃隆·马斯克在去年的一次采访中表示,“特斯拉必须解决其全自动驾驶技术问题”,“这是这家汽车制造商的重中之重。”
与此同时,比亚迪认为,专注于自动驾驶汽车可能是一个不切合实际的想法,而该公司的重点应该放在自主制造上。
比亚迪相关人士在上海车展上表示:“从各个方面考虑自动驾驶技术,包括从人类的心理安全需求、道德、监管、技术——以及在这个行业的应用——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主张。”
结论及风险
特斯拉和比亚迪都是引领全球向可持续能源转型的伟大公司,在此过程中,这两只股票在未来几年都将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
对于特斯拉来说,该公司销售业绩可能会继续推动其股价涨跌,能否加快在华销售仍是该公司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相关数据,中国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电动汽车销售渗透率超过30%。三、四线城市可能很快就会成为竞争的焦点,特斯拉的直销渠道以及相关客户群可接受的价格将变得至关重要。